原標題:生活小細節體現“澳人治澳”大成果 澳門全民共享平等優質社會資源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阮明藝、徐艷清)下周六,澳門回歸祖國就滿十五年了。 這十五年間,澳門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收入增長的同時,社會保障也逐漸完善。澳門特區政府在教育、醫療、就業等領域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性政策,確保了目前澳門的民生福利水平領先於周邊地區,處於全球中上游。澳門人用實實在在的荷包和踏踏實實的滿足感,感受著特區政府“藏富於民”的理念。
  澳門是大中華地區首個提供十五年免費教育之地——從2007年起,澳門人從幼兒園到中學都享受免費教育。十五年的免費教育比回歸前延長了六年。澳門市民黃先生有一個正在讀小學的兒子,作為父親,他歡迎免交學費的政策,同時更看重教育質量。“免費教育(政策)其實在這十幾年來,是有將它優化的,就是說越做越好,因為這樣的事情我們是看到的。兩個角度去看,免費教育,一半是免費、一半是教育。作為家長主要看的是免費的問題,就是講學費對家庭經濟的壓力的減輕、這絕對是好事。就是給少一些學費,這樣家裡不用那麼辛苦。”
  免費教育絕不等於低水平教育,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舉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中,澳門學生四次參與,各科成績平均分數都有進步。不僅如此,澳門15歲學生的數學、科學和閱讀素養整體高於該組織各成員的平均水平。
  不俗的成績源於特區政府促進教育公平的努力。2013到2014學年,特區政府的免費教育津貼達15.5億澳門元,這一投入比1999年回歸當年增加了3.2倍。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梁勵女士表示,不斷加大教育投入開支,目的就是促進基礎教育的公平和優質。“再看受惠學生的人數,從1999/2000學年大概有60%的學生受惠,到2012/2013已經增加到接近80%的學生受惠於免費教育政策。這個政策為非高等教育的學生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促進教育的優質化和本地人才的培養,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此外,為了完善本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構建全民教育網絡,澳門還推出了兩個階段各為期三年的“持續進修計劃”,為居民持續進修提供有效支持。計劃面向每一位年滿15歲、符合資格的澳門居民。第一期計劃現已完成,共有超過14萬名居民參與進修。目前第二期計劃正在展開,資助金額為每人6000澳門元。澳門人認為,這為促進本地人才的向上流動產生了積極作用。
  在人多、地少、資源緊張的澳門,醫療資源也實現了合理配置。目前澳門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兩級醫療服務體系,包括社區衛生中心和綜合醫院。澳門衛生局局長李展潤表示,這能夠有效分流就診人員。“澳門的醫療制度是保證每一個市民不會因為窮、沒有錢就得不到治療的機會,這個非常重要。我們的醫療服務分兩級,首先居民到社區的衛生中心看病,如果有需要,醫生會轉介到醫院看專科,這樣就避免所有的病人都擠到醫院。凡是澳門居民到社區衛生中心接受醫療服務,是全免費的,包括所有的檢查和藥品。到醫院接受專科治療的病人,大概有80%都是免費的。”
  在細節處,特區政府也格外用心:為了進一步縮短市民看病輪候等待的時間,特區政府從2009年開始向全澳市民發放醫療券,讓居民可以到私人診所看病。
  安居,也是各地政府都要面臨和解決的民生問題。目前澳門對公共房屋的需求很大,據澳門土地工務運輸局代局長劉振滄介紹,為了滿足居民的住房要求,特區政府根據市民意見調整了規劃方案。“因為澳門對住房的需求是比較大的,我們在第二次徵詢了意見之後,政府就調整了在規劃方面關於住房規劃的數字。在原來的在填海區A區要建造1萬多個單位,我們現在把它改成建造28000個公共房屋,這方面的調整還是比較大的。”
  澳門特區政府的公共房屋發展方針是優先照顧弱勢及核心家團。過去五年間,澳門在建和建成的公共房屋單位總計超過兩萬兩千個。以位於澳門路環的石排灣公屋項目為例,這個項目由政府全資興建,占地約5萬3千多平方米,規劃居住人口六萬人,是目前澳門最大型的公共房屋項目。目前該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展開。社區建成後,將成為澳門首批引入使用天然氣的小區,而一系列相關措施也將保證社區的環保宜居。
  澳門的民生福利可不止於此。目前,社會保障已經能覆蓋全澳市民,澳門人再也不用擔心退休後的基本保障了。去年,特區政府還把博彩業稅收的75%投入到了社保基金中,並推出了支持青年創業項目等一系列扶持項目,目的就是讓澳門各種豐富的社會資源真正為民所享,將經濟發展的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民生改善。
  用澳門人自己的話說,回歸祖國後,澳門人能主導的不僅是行政、立法、司法,更能享受平等優質的醫療、教育、就業等民生權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ngwikydsu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