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軍事醫學科學院擔任職務的秦伯益院士,是首位獲准退休的院士。2004年,秦伯益明確提出退休請求。經過歷時一年的主動申請、被拒、力爭,最後從總政治部報到中央軍委,他的退休請求才獲得批准。秦伯益也因此被稱作“院士退休第一人”。
  導讀:秦伯益是中國工程院醫葯衛生學部首批院士,是我國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退休院士。他昨天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表示,所謂“院士退出”,制度嚴密是好事,執行也要到位,才能解決問題;如果執行不到位,也不樂觀。
  秦伯益今年81歲,是我國成就卓著的藥理學家。他62歲時當選中國工程院醫葯衛生學部首批院士,曾任工程院主席團成員。除了“退休第一人”,他常被媒體提及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和鐘南山等多位院士聯名呼籲甚至上書,要求撤銷“煙草院士”謝劍平的院士資格。
  這次被取消提名資格的其實就是行政渠道
  北青報:這次工程院《章程》修訂,取消了地方、企業、高校和一些機構的院士提名資格,增加了學術團體的提名資格,您怎麼看這樣的修訂?
  秦伯益:被取消提名資格的,其實就是行政這個渠道。無論是被取消的行政提名渠道、被保留的院士提名渠道,還是新增的學術團體提名渠道,我認為目前都存有問題。
  當然,不可能三個渠道都取消,被取消的行政提名渠道是問題最大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張曙光差點兒當選院士。
  張曙光是被鐵道部推薦成為中科院技術科學部院士候選人的,兩次參加增選都以極少的票數之差落選,後來的庭審中還曝光,他曾為參選院士投入2300萬元“運作經費”——這樣的實力和公關能力,學術團隊是沒有的。
  取消了行政渠道的提名資格,院士提名也可能存在偏見或傾向性;學術團體雖然沒有張曙光那樣的實力和公關能力,但一旦哪個人被學術團體或院士提名了,其所在單位還是可能會去幫他(她)公關。這些需要更細緻明確的規定來約束。
  所謂“院士退出”其根本不在制度制定
  北青報:您曾經和103名院士一起聯名申請覆議並撤銷謝劍平的院士資格,但工程院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希望謝劍平主動退出。現在新《章程》增加了“院士勸退”,而您和其他聯名院士當初的申請理由就是謝劍平有違學術道德,那麼新《章程》執行後,您還會申請謝劍平的院士資格勸退嗎?
  秦伯益:這件事上有種種的利益糾葛,我們不會再繼續了。但在我們這些聯名反對的104個人的心目中,他(謝劍平)不夠(院士)資格。
  我們反對他的院士資格,不是因為他研究的是煙草這個有爭議的領域——他的老師、已故的朱尊權院士也是煙草生產與加工技術專家,我們並沒有反對,因為朱尊權致力於改善我國的煙草種植工藝、品種,減少了中國的煙草進口量,而且學術上沒有問題。
  我們反對謝劍平的院士資格,是因為他做的所謂“減害降焦”是個偽命題,他其實沒有做煙草減害,產品就上市了,其做法無形中支持了煙草企業,誘使更多人吸煙,使相關品牌香煙銷量增多,這是違反學術道德的。
  我認為工程院最終決定取消煙草行業增選院士的做法是矯枉過正,做過頭了。我們反對的不是這個行業——朱尊權院士我們是尊敬的,而是謝劍平個人。
  所以所謂“院士退出”,我認為其根本不是制度的制定問題,而是執行問題。制度嚴密是好事,執行也很到位,才能解決問題;如果執行不到位,也不樂觀。
  科學家成績的評審要靠學術共同體
  北青報:您認為最合適的院士遴選制度是什麼樣的呢?
  秦伯益:我曾經引用了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院士的話——科學家成績的評審,要靠學術共同體。我認為,本單位同事認可,專業領域認可,就行了,興師動眾到全國關註沒必要。
  另外,評選的人也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真正的見識,不能帶著私心。文/本報記者 雷嘉
  背景
  曾經圍繞“院士制度”的那些討論
  近年來,我國院士制度出現了一些社會關註、科技界反映較突出的問題,比如院士遴選受非學術因素干擾過多,院士稱號承載了一些非學術的、帶有明顯功利性的負擔等。聚焦在“退休退出”方面的問題也頗受輿論關註。
  對遴選環節的質疑
  2009年,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第二次向中科院院士發起衝擊,一路成為有效候選人、初步候選人,進入最終票選環節。此後據張曙光在法庭上供述稱,他離進入最高學術殿堂“只差一票”,由於2007年、2009年兩次參選中科院院士“需要花錢”的說法更將院士“增選”話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2011年,中國煙草總公司鄭州煙草研究院副院長謝劍平當選工程院院士,再次引發爭議。據報道,包括鐘南山、秦伯益在內的104位院士聯名上書“極力反對”,中國疾控中心等部門的科學家也相繼加入,稱其“降焦減害”的科技成果是偽命題,他其實沒有做煙草減害,無形中支持了煙草企業,誘使更多人吸煙,使相關品牌香煙銷量增多,有違學術道德。並且其評審應由醫葯衛生學部來進行,而不是謝劍平所在的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當時,鐘南山提出在合適時機修改章程。
  按照2008年10月全體院士通信表決修訂的《中國工程院章程》,我國各有關工程科學技術研究、設計、建造、運行機構、學術團體,高等院校、企業等,可按規定推薦院士候選人,這就難免帶來行政干預。不少院士都表示,院士評選應排除外來干擾,把評審重點集中在評價候選人學術水平和貢獻方面。
  關於退出機制的呼聲和行動
  暢通院士退休、退出機制的呼聲由來已久,然而迄今為止,全國兩院院士中,獲准退休的,僅藥理學家、從中國工程院“退休”的秦伯益一人。
  事實上,試圖“退休”的院士並非只有秦伯益一人。2013年11月,已經年滿80歲的北京林業大學院士沈國舫向學校表達了退休的意思,但是學校並沒有答應沈國舫的請求。
  今年年初,由於身為院士的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王正敏被舉報存在“學術造假”,4名院士推薦人曾向中國科學院寫聯名信,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予以除名,但目前此事的進展情況尚未對外界披露。
  有研究表明“老齡化太嚴重”
  2013年年初,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俠撰文指出,“兩院”院士為代表的中國科學界最高精英“老齡化太嚴重”,退出機制十分重要。李俠據“兩院”官網數據統計,現任“兩院”院士年齡主要集中在70至89歲之間,40至49歲院士比例很低。分析中指出,70歲是思維活躍程度的臨界點,應著力改變科技人力資源的配置結構,力爭使各個年齡段的人才的各種能力得到充分釋放。“未來的改革方嚮應該是加大45至65歲之間的精英比例”。
  文/本報記者 桂田田  (原標題:秦伯益:“院士退出”執行更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ngwikydsu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