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兩條車道
  據印度媒體報道,輕型戰鬥機(LCA)只能算是“三代或三代半”戰鬥機,但印度官方卻聲稱它將成為“具備隱形能力的第五代戰鬥機”。
  王綏翊
  在印度看來,要實現“成為地區性強國,進而成為世界性大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在高科技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印度把航空和航天工業視作在此領域披荊斬棘的“因陀羅利劍”,不過,二者的發展水平並不相同。
  航空業起步早、發展慢
  在發展中國家中,印度的航空工業起步較早。
  1940年12月,印度實業家希拉欽德在班加羅爾成立了“印度斯坦飛機有限公司”,組建了一座工廠,主要負責為英國皇家空軍組裝飛機。獨立後,印度於1950年4月通過相關法案,開始著手創建獨立的航空工業。當時,印度有關部門主張,能自行研製飛機就不仿製國外飛機,能仿製國外飛機就不進口飛機。
  實際上,在當時的條件下,印度根本無力研製任何飛機,其所謂的“自主建設航空”,很大程度上是仿製西方國家的成熟戰機型號。從1949年到1962年,印度仿製了英國的3個型號4個型別的戰鬥機、教練機共計442架,還仿製了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奧菲斯”發動機。
  1964年,印度斯坦飛機有限公司與印度航空有限公司、坎普爾飛機製造工廠合併,成立了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簡稱HAL),總部位於班加羅爾。按規劃,該公司的生產活動幾乎涉及航空的各個領域,然而,由於印度工業基礎薄弱,HAL成立近半個世紀以來,只具備了設計和開發活塞式教練機和噴氣式教練機的能力。
  HAL一共生產了22種型號的飛機,其中有13種是仿製的。9種自行設計的飛機中,有5種是單活塞式發動機飛機,僅有2種是噴氣機,技術水平都較為有限。與同樣在二十世紀50年代起步的中國現代航空工業相比,印度方面的發展速度顯然較慢。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巴基斯坦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第三代戰鬥機F-16,這令印度十分震驚。為了壓制巴方的空中優勢,印度決定自主研發一款“性能超過F-16的戰鬥機”,於是,輕型戰鬥機(LCA)項目於1983 年正式上馬。但直到1995年,印度方面才公開展示了其原型機,到2001年1月4 日,首架驗證機才升空,到2013年1月,該型戰機包括各種驗證機在內,只造了13架。
  據印度媒體報道,LCA只能算是“三代或三代半”戰鬥機,可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卻聲稱它將成為“具備隱形能力的第五代戰鬥機”。事實上,LCA近40%的零件需要進口,其裝備美製引擎的MarkⅡ型要到2014年12月才能首飛,投入生產甚至要等到2016年。
  航空有短板,前景仍可期
  除工業基礎薄弱外,印度航空工業發展緩慢還與以下幾個問題密切相關。
  一是政府雖將航空工業視為重要產業,卻未將之劃為“戰略產業”,這導致航空工業在享受國家優惠政策與資金優先支持方面受到了影響。
  二是印度航空工業主要歸口國防部和科學工業部,可是,這兩個部門近年來傾向於扶持IT業和汽車業。
  三是印度航空工業各領域的技術發展非常不平衡,短板不少且非常明顯。比如,印度能完成複雜軟件系統的開發,卻不具備現代飛機飛行控制系統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四是生產企業將大部分力量投入到組裝生產中,關註爭奪訂單和增加產量,而科研能力卻沒有太大的提升。
  受諸多問題的影響,印度航空醜聞不斷,事故頻發。2011年8月,印度空軍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接連損失了3架飛機,其中既有早先從蘇聯引進的米格-21戰鬥機,也有向西方購買的“美洲虎”攻擊機,還有印度自造的HJT-16“基蘭”教練機。在這麼短時間內接連損失不同類型、不同廠家、不同裝備設計體系的飛機,足見印度航空工業在質量管理、系統維護方面存在諸多漏洞。
  雖然問題多多,但印度航空仍有其獨特的優勢。
  經過多年發展,印度航空已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科研、生產體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主體,即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和國防生產局(DDP)及其管轄的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第二部分是印度其他政府部門下轄的研發部門;第三部分是印度國內參與航空研發和生產的大型私有企業及財團,近年來成長迅速。
  另外,印度的技術進口環境較為寬鬆,較容易買到各種不同風格的技術裝備。它可以通過“市場換技術”的方式,推動航空工業的整體提升。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10年,印度經濟長期穩定的發展,也為航空工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未來,印度航空或迎來加速提升的新局面。
  “世界第六航天大國”
  印度領導人尼赫魯曾將空間技術比作“現代印度寺廟的廟頂”。在這種指導思想的影響下,印度獨立後一直將發展空間技術視作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與航空工業不同,航天工業一直是印度的“戰略產業”之一。
  印度航天工業於1963年起步。1969年,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成立。1972年,印度成立了航天委員會和航天部,並正式制定了國家航天計劃。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印度航天的兩大重要技術——運載火箭技術和衛星技術——開始進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1980年7月,印度用自製的第一代衛星運載火箭SKV-3,成功發射了一顆小型衛星“羅西尼”。這標志著印度向獨立發射衛星邁進了一大步,也標志著印度航天技術進入實用階段。
  隨後,印度先後研製了SLV型運載火箭、ASLV加長型衛星運載火箭、PSLV型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和GSLV型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等四代火箭型號,並相繼發射了地球觀測衛星、地球同步衛星、廣播電視衛星、遙感衛星等六大類數十顆衛星。
  二十世紀末,印度掌握了“一箭多星”發射技術,進入二十一世紀,印度成功進行了低溫氫氧火箭發動機試驗,成為世界上第六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目前,印度的火箭動力技術僅次於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日本,是世界上第六個具備發射同步軌道衛星和極地軌道衛星能力的國家。
  在通信和氣象衛星方面,印度自主研發了“國家衛星系統”(INSAT)。這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國內通信衛星系統。
  2013年7月,印度還成功發射了“印度區域導航系統”(IRNSS)的首顆衛星。IRNSS由相同的7顆衛星組成,印方計劃在2015年完成全部發射。屆時,印度將成為繼美、俄、中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衛星定位系統的國家。
  另外,印度還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計劃”和“載人航天計劃”。
  2003年,時任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親自啟動了印度的探月工程。2008年,印度發射了首個無人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該探測器成功進入月球軌道,進行了2年的繞月飛行。2010年,印度投入28億美元啟動了載人航天工程,併在班加羅爾建立了宇航員訓練中心,計劃在2016年實現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目前,印度航天工業的從業人員有數萬人,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占了一半。雄厚的人才基礎,保證了印度航天事業的穩步發展。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不懈努力,印度被譽為“世界第六航天大國”。
  儘管印度航天與航空一樣面臨著技術基礎薄弱、研發計劃時斷時續、項目拖延嚴重等問題,但相較而言,印度航天的上升勢頭更為迅猛,未來或有更為卓越的成果。
  來源:2014年2月19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4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ngwikydsu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