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各地唐人街上年味甚濃,多國政要紛紛為華人送上新春祝福。遍佈全球的慶祝活動異彩紛呈,有華媒甚至將此喻為“春節國際化”。在傳播傳統節日文化之餘,海外華媒也積極致力於漢語學習與華文教育的推廣。這些點滴努力的彙集,堅實地為中國提升“軟實力”添磚加瓦。
  掀起春節熱
  談及當地主流社會對春節的關註,供職於阿根廷《新大陸周刊》的汪霜榮告訴本報記者,阿總統克裡斯蒂娜曾在2008年給華媒《新大陸周刊》寫信向旅阿華人祝賀新年,併在2013年春節時表示,按照中國生肖她本人屬蛇,因此當年是她的“本命年”。女總統對中華文化的熟悉與友善也被媒體廣為報道。
  法國《歐洲時報》則從2007年起連續8年發行生肖明信片,今年春節期間發行的“馬到成功”也極具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面對全球範圍內的“春節熱”,日本新華僑報網發表評論《“春節熱”促中國元素國際化》。評論指出,與熊貓、漢字、中華料理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元素”一道,春節成為開展國際交流的重要資源;“春節熱”是“中國熱”的一部分,是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的自然結果。
  除春節外,在端午、中秋、重陽等中國傳統佳節,海外華媒也熱情很高。去年臘月,美國《世界日報》報道一位華裔長者在紐約法拉盛採購臘八粥食材,她希望延續臘八習俗,並讓在美出生的子女體驗傳統風俗。報道中還為讀者簡要介紹了臘八節的起源與習俗。
  日本新華僑通訊社王鵬對本報記者表示,在這些傳統節日里,日本華文媒體通過舉辦相關活動積極傳播中華文化,為中日文化間的交流找到極好的連接點。
  推廣學漢語
  常言道,華人社團、華文媒體、華文教育是華人社會的“三大寶”,由此可見華文教育在華社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西班牙華文媒體《歐華報》曾在西班牙舉辦漢語普通話演講大賽,吸引了百餘名選手參加角逐,其中不乏外國選手的身影。而在2012年日本“五星獎”中文比賽中,組委會特地從日本華文媒體《中文導報》上摘編了兩篇背誦題材:《“中日國民友好交流年”開幕》、《中國國寶海外首展》,凸顯出海外華媒在推廣漢語學習中的獨特作用。
  去年,馬來西亞華文媒體紛紛刊文呼籲加強華文教育,反對馬教育部發佈的《2013-2025年教育發展大藍圖初步報告》。華社認為,該報告過於強調馬來文與英文的學習,是對華文小學發展的重大打擊。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南洋商報》、《東方日報》、《中國報》、《光華日報》等華文報紙積極發聲,及時表達華社對華文小學被邊緣化的不滿。
  在華人、華媒等各方努力下,海外漢語推廣與華文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委內瑞拉《南美新知》雜誌社長餘騰波看來,海外華媒、華校、華文文化團體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雖算不上轟轟烈烈,起碼也是熱熱鬧鬧”。然而,許多華裔新生代對華文的掌握仍然基礎薄弱,因此,在海外傳播以漢語為重要載體的中華文化仍有進一步努力的空間。
  助推軟實力
  跟隨華人的腳步,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漸被世界所熟知,而這一過程正折射出中國軟實力的點滴增長。
  《中希時報》總編汪鵬向本報記者講述了希腊社會對春節的逐步認知:上世紀90年代末以前,在希腊的中國人很少,當地人對“春節”這個名詞的最初瞭解來自於電視新聞,幾十秒的影像片斷便是這個西方古國認知中國人放鞭炮、迎大年的“啟蒙教材”。90年代末以後,華人商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這個位於歐洲南端的國度。進入新世紀,華人社區在首都雅典地區日益壯大,中國春節也越來越為希腊人所熟悉。
  與春節同步“走紅”的是,很多國家學習漢語的人數激增。對此,日本新華僑報網直呼“漢語公共外交大有可為”:全球有5000萬華僑華人,分佈在世界各地的華文學校、社團、媒體以及獨具特色的唐人街、中國城等都是開展漢語公共外交的途徑。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為開展漢語公共外交提供新途徑,海外華文媒體也是重要的渠道。
  無論是節日、漢語,還是其它傳統元素,華媒都積極進行傳播,同海外華人一起編織浸潤著中華文化的“中國結”。在香港中外新聞網副總編劉登臣看來,以引導力和吸引力為主要內涵的媒體影響力是展示和塑造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因此,“通過增強自身的影響力來展示和提升國家軟實力,是包括華文媒體在內的新聞媒體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
  (原標題:傳播中國節 編織中國結)
(編輯:SN0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ngwikydsu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